泛泛而谈倒逼是危险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贸易顺差大量积累,中国外汇储备爆发式增长。形式上,外汇储备是指一国央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成外国货币的资产。
目前,中国拥有这类债务性资产近万亿美元。从1996年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6年突破1万亿大关用了10年时间,而到2009年突破2万亿大关再到2011年突破3万亿大关,5年时间迈过了三个台阶第一类是由外贸顺差形成的权益性资产,是积累下来的国际净财富。形式上,外汇储备是指一国央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成外国货币的资产。对于我国而言,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债务性资产,不能随意动用。
短期外债余额更是增长迅猛,从1994年末的104.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500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45.57%。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短期外债余额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占外债总额比例,都开始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且不说办银行风险如何,办银行要有承担风险的准备。
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 进入专题: 民间资本 民营银行 。这就随之带来一个问题,银行的资产规模取决于银行资本金的大小(经营银行有严格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资本金,才能允许达到相应的资产规模),也就是说办了银行想要高额利润,必须有相当的资产规模,而资产规模大又要求资本必须大。本人或其近亲属在持有该金融机构1%以上股份或股权的股东单位任职。也就是说不能仅看到哪一家银行的利润绝对数大,关键是它资产规模大。
我们既然是搞市场经济,就应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投资机会。城市商业银行有1.98万亿元,占15%。
首先法律法规关于银行对单一客户,对单一企业集团的贷款集中度有严格限制。据统计,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回报率水平相差并不大的情况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约为7%,中国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低于1.3%(全球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平均只有1.13%)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库存充裕,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刺激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自2012年年底美联储宣布进一步加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道指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上涨了15%。
各国经济陷入停滞,世界经济复苏和提速自然无从谈起。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为1万亿美元以上,占GDP的10%以上。前者使经济丧失了财富生产的能力,后者使有限的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其结果是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增长缓慢,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十分不足,难以进行高消费,即使不断降低利息,由于对收入增加没有信心,人们也不会轻易举债消费,因此,宽松货币政策不可能产生大规模拉动消费的效果。日本政府的债务1981年度超过100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2008年度达500万亿日元(约合5.1万亿美元)。
据统计,过去5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跌超过200个基点,现为1.8%左右。一旦松动或放弃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则势必引发股市债市楼市的急剧下跌,导致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让本已复苏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
其四是存在较强的出口潜力。日本、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是负债状况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
欧洲央行2012年决定无限制购买国债政策后,其资产规模膨胀到欧洲危机前的2.5倍。日本安倍政府上台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6个月内,东证指数上涨了65%,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旦量化宽松政策的货币放量减少或者停止购买国债,国债收益率就会大幅上升,债务崩溃对于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靠宽松政策再增发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只能是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局面,诱发通货膨胀,却不能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三是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同时,在发达经济体超宽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投机性国际游资规模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冲击越来越猛烈,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骤然加大。
2011年全球债务超过40万亿美元。实施超发货币的宽松政策并没有改变失业率高企的局面。
目前,在超发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美国GDP年增长率增速为2%,日本GDP年增长率增速为2%-3%,欧元区预期增速在-0.9%至0.3%之间。其次,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条件。
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是病急乱投医,并不能真正医好经济肌体的疾病。在这之前规定的上限是16.7万亿,致使美国债务首次突破17万亿美元,达到17.075万亿美元。
显然,宽松货币政策的这些效应的确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对于经济低迷,热切期待复苏的经济体来讲,实施这样的政策无疑是上佳的选择。众所周知,主要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已经高度服务化,传统制造业高度萎缩,高科技产业具有同构性,且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服务业出口能力非常有限,可以说,高度服务化的产业结构已使多数发达经济体丧失了强大的出口能力,这是发达经济体对外贸易长期存在巨额赤字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的利率大都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流动性过剩成为普遍现象,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并不差钱。自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西方主要经济体依然在衰退中挣扎,经济复苏乏力。
一般来讲,创新主导的固定资本更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利杠杆,是经济走出衰退,步入复苏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在企业具有固定资本更新需求的情况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可以满足企业进行固定资本更新的需求,推动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增长。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分别又降为-2.5%、-5.4%和-4.0%。
与此同时,英国10年期国债和德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也接近历史低点,分别为1.8%和1.29%。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联邦政府一直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状态,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在美国政府关门事件中得到突出表现。
发达经济体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使充足的流动性转化为私营部门更强的投资积极性,加快经济增速,而是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使得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预期加强,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加剧。那么,发达经济体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为什么没有产生积极的效应呢?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发达国家并不存在严重的通货紧缩,相反,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的股价2013年已累计上涨了50%。一旦发达经济体央行发起的量化宽松计划走到尽头,包括美国国债、德国国债、英国国债和日本国债在内的主权债券收益率将大幅上升,引发债券市场崩溃。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向经济领域投入货币,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西方国家为什么如此这般不管不顾地大量超发货币?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一、宽松货币政策及其约束条件 宽松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当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攀升时,央行通常会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一般来讲,央行在短时期里超常释放海量货币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表现。现在日本政府每年财政支出半数以上依靠发行国债,财政恶化的程度在发达国家中名列第一。
摘编: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是病急乱投医,并不能真正医好经济肌体的疾病。四是推高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和金融风险。
三是使本币贬值,推动出口。再次,对收入增长缺乏信心。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这可以鼓励外商更多地购买本国商品,从而拉动本国出口。2013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而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为12.9%,西班牙人为9%。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